何绍基,这位湖南道县的杰出人物,晚清时期以其博学多才而名扬四海,他不仅是一位书法家、诗人,更是一位深谙金石之道的学者。出生于一个 书香门第,何绍基的一生几乎成为了那个时代文化的一个缩影。他的家族四代均以书法闻名,而他更是将这一传统推向了高潮。
图片
在家学的熏陶下,何绍基广泛涉猎经史,勤奋练习书法,无论是篆书、隶书、行书还是楷书,他都能达到极高的造诣,尤其是行草,更是他的拿手好戏。他对金石书画的精通,也使他成为当时艺术界的一颗璀璨明星。他的书法作品早期风格清新刚健,中年时期则日趋成熟,晚年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。
图片
何绍基的书法艺术,是清代书法的集大成者。他将各种书体熔于一炉,既有古人的神韵,又有自己的风貌,从而独树一帜,被誉为清代书法的第一人。19世纪是碑学书风盛行的时期,而何绍基正是这一潮流中的佼佼者。
何绍基这位书法大师丰富的精神世界。他出生名门,家教严格,为官近20年,性格澹泊而耿介,学识渊博,对金石书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收藏,诗歌创作也有很高的成就,这些经历共同塑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何绍基。
图片
何绍基一生致力于书法艺术,不同时期的作品各具特色,40岁左右的作品典雅和谐,50岁左右的作品雄强而富有变化,60岁左右的作品古朴而老辣,每个阶段都有过人之处。
图片
何绍基出生于湖南道州东门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,他的家族从宋朝时期就开始在南渡后以儒学传家,入清后,他的祖辈均为秀才,耕读传家。他的父亲何凌汉以35岁的年龄高中探花,改变了何氏家族的命运,成为家族的荣耀。在父亲的影响下,何绍基8岁时举家入都,开始接受家学,父亲告诫他“不许出书屋”,他也谨遵家训,发愤读书,对书籍有着深深的热爱。何凌汉一生多次担任学政,他的朋友和学生都是当时的名流,他的言传身教使得何绍基兄弟四人都擅长书法,被称为“何氏四杰”,而他的孙子何维朴也继承了家学,擅长山水画。这种一门数代,皆饮书誉的盛象,在历史上并不多见。
图片
何绍基自37岁登进士第至57岁从四川学政任上被罢,20年间淡泊名利、刚直不阿,被士民称赞为“真名士”。48岁在国史馆任史馆提调时,他曾建议为三品以下的大臣作传,但遭到拒绝,于是当天就愤然辞官。55岁简放四川学政的任上,他不仅视学各地、督学有功,使四川僻壤“文教蔚兴”,还关心民生、严劾贪官,终因得罪权贵而被罢官。
图片
他的正直和淡泊的襟怀与唐代的忠臣颜真卿有几分相似,因此他也非常推崇颜书,他曾说过:“鲁公为人刚劲不阿,观其书,如观其人。吾爱其书格之高,实仪其立身之峻。”在他辞官后,他仍然关心时事,任教书院,希望为政府培养人才。
自明末以来,文人访碑、藏碑,鉴藏青铜器、印章、瓦当、权量等古物的风气日盛,而考据之学亦兴起。何绍基也热衷于这一潮流,他踏遍大山荒野去访碑,广泛搜集汉印,与朋友相互订正铭文。他在金石鉴藏、考据上所花的功夫,使他的眼界得到了开拓,也为他的书法精进提供了深厚的基础。
图片
清代乾嘉以来汉学考据学风盛行,与之相应在诗歌领域也产生了新的流派,即宋诗派。该诗派以杜甫、韩愈、苏轼、黄庭坚为宗,合学人、诗人之诗二而为一,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趣味。何绍基自十三岁即有诗稿存世,他遍读杜、韩、苏、黄等名家诗作,并学习苏轼等人质朴淡然的风格进行创作,以学问、金石考证等入诗,成为宋诗派的重要人物。《东洲草堂诗钞》、《东洲草堂文钞》、《使闽草》、《使黔草》、《使粤草》、《峨眉瓦屋游草》、《惜道味斋诗钞》、《金陵杂咏》等。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他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文笔,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文人生活的情趣。
图片
作为出身名门的文人,何绍基的一生充满了雅致和余兴。他的朋友圈中既有思想家如魏源、龚自珍、林则徐,又有文人、学者、大藏家如阮元、包世臣、程恩泽、张祥和等。他们之间的交往充满了文化氛围,互相品鉴书画、诗文唱和,情趣盎然。尽管何绍基作为书法家的身份广为人知,但他在文人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却鲜为人关注。本章将展现何绍基在绘画和鉴画方面的水平和眼力,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他的艺术修养和文人生活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我们将《清何绍基中兴颂册》、《清何绍基手札册》精确复制,作为极其重要的“法帖3.0”藏本以飨书友!请注意,“法帖3.0”出品是原汁原味、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,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形态!
欲购专业级《清何绍基中兴颂册》、《清何绍基手札册》超清复制件的书友,可点击下面商品卡,品鉴与激赏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